真假新聞難辨?《公視主題之夜SHOW》增強資訊亂流的免疫力

Posted on
公視主題之夜show

《公視主題之夜SHOW》本週五(4/9)將播出PBS美國公共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《假新聞:在假消息時代追尋真相》,闡述假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原因,告訴人們如何在日益數位化的世界中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。映後座談《假新聞 真議題!》,邀請台北大學犯罪學助理教授沈伯洋、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,以及從事參與事實查核的七位公民,一同討論假新聞的危害與因應之道。

文章未結束,請繼續往下閱讀

面對現今不實資訊到處流竄的現象,劉致昕認為它很像一個食品安全議題,不知道裡面有什麼「添加物」以及怎麼做出來的,「就像食物一樣,我們會希望它透明化之後,大家才會有意識去做挑選。」沈伯洋表示,在台灣似乎對來源不是很在意,反而越使用強烈的動詞,人民對於新聞的相信與否會有比較高的影響。劉致昕無奈笑回:「這就是所謂標題的力量。」

公視主題之夜show
▲《公視主題之夜SHOW》邀請台北大學犯罪學助理教授沈伯洋(左)、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(右)。( 圖公視 )

討論到假新聞到底會對一個社會造成怎樣的危害,劉致昕指出民主很大的價值之一就是自由,但這也正是民主的弱點,不同種類的假新聞中,最有效的通常是一半真、一半假,無論是論述上或是帶風向,經由網路跟社群媒體的加速傳播減少了許多信任、削弱團結,「它並不一定要讓某個人當選或達到什麼目標,只要可以讓國家紛亂,其實就已經達成目的了!」

假新聞清潔劑共同發起人簡艾薇分享,一開始是運用街頭活動進行推廣,第一步要先有懷疑的意識,再透過講座去剖析假新聞為什麼會讓人想要轉傳,也教大家學會使用一些闢謠的工具,「等於在這個過程中,讓每個人自己擁有識別的能力。」Cofacts真的假的李比鄰則提出,事實查核固然重要,但誰又要來負責查核、定義查核者說的是對的,因此即便開發出查證訊息的聊天機器人,數據資料庫平台仍維持公開透明,「我們容納更多的參與者來編輯,讓所有人一起練習查核,增進媒體查核技巧,更直接地去面對媒體識讀。」

公視主題之夜show
▲《公視主題之夜SHOW》討論假新聞的危害與因應之道。( 圖公視 )

沈伯洋感嘆,闢謠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謠言的速度,以國外的研究是一比六,也看過一個台灣的資料,大概相差500倍;劉致昕呼籲,想要解決所謂的假新聞、想要保護民主,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信任,資訊透明才能幫助判斷爭議訊息,同時大眾自身的思辨能力就像肌肉一樣需要鍛練,不斷提升面對資訊亂流的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