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為藝術教母的「虛無」盛宴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「空無一物」卻引眾人噴淚!

Posted on

轟動全球藝術圈及各方權威媒體,並被國際藝評人譽為瑪莉娜・阿布拉莫維奇(Marina Abramović)近年來「極具突破性」的作品《512小時》512 HOURS 其展覽紀錄片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登上全台大銀幕,讓台灣觀眾能透過本紀錄片身歷其境地享受「行為藝術教母」的藝術盛宴!
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海報 ( 圖 捷傑電影 )
文章未結束,請繼續往下閱讀

致力於當代藝文體驗教育的再造與價值創造的台灣表演藝術團體「小事製作」藝術總監「楊乃璇」恰好曾親自走訪《512小時》展覽,她回憶到:「經由本片帶我回到倫敦的那個夏天。印象中瑪莉娜本人在我旁邊的椅子坐下來的時候,我感覺到整個空間瞬間被她的能量充滿;多年後透過影像團隊的成果,才發現如此簡單又深刻的『藝術』長在彼此心中,可以毫無價值、也可以很有意義。」
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劇照 ( 圖 捷傑電影 )

「藝術」和「虛無」間的曖昧關係,是瑪莉娜・阿布拉莫維奇近年頻繁關注的主題,「越減越少」成了她近年作品的一大趨勢,而《512小時》展覽正是瑪麗娜對這個主題的極端嘗試;首先,參與者進入畫廊後,不被允許攜帶任何隨身物品,包含背包、夾克、電子設備、手錶和相機等都得在入場前先行鎖進保險櫃之中;除此之外,展覽並沒有時間限制,參與者可自由選擇所待時長,有趣的是,整個展場中的「物件」就只有瑪莉娜、參與者和一系列日常用具,瑪莉娜藉此將參與者轉換成表演主體,進行了一場關於「人際關係網」的社會實驗,讓一群仰賴21世紀科技的人們回歸到最本初的人性和情感。
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劇照 ( 圖 捷傑電影 )

瑪莉娜的512小時》真情記錄下瑪莉娜・阿布拉莫維奇於2014年夏天在「英國倫敦蛇形畫廊」舉辦展覽《512小時》的始末,在總時長512小時、參與者高達13萬人、展出主題為「什麼都沒有」的展覽當中,有人訕笑譏諷、有人無所適從,然而,最令瑪莉娜本人意外地是——許多參與者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於場館內哭得淚流滿面,這成就了瑪莉娜打造《512小時》展覽的初衷:「唯有在靜中,才能辨識動。」瑪莉娜成功以參與者的情感流動作為展覽主體,為行為藝術史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時刻!
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劇照 ( 圖 捷傑電影 )

瑪莉娜・阿布拉莫維奇在其餘50年的創作生涯裡,不斷地以展覽及表演並進的模式,透過各種大膽癲狂、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作品,長年來備受爭議,瑪莉娜・阿布拉莫維奇特例獨行的魅力依舊使她攬獲不少國際名流的青睞,不僅曾讓美國流行樂天后女神卡卡(Lady Gaga)以及好萊塢女星莎朗史東(Sharon Stone)等人放下身段加入大批排隊人潮只為與她對視一眼,瑪莉娜的作品型態也間接影響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,使她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!

【精彩劇照】
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劇照 ( 圖 捷傑電影 )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劇照 ( 圖 捷傑電影 )
瑪莉娜的512小時 捷傑電影 紀錄片 行為藝術教母
▲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劇照 ( 圖 捷傑電影 )

《瑪莉娜的512小時》| 中文正式預告